来源:BB贝博APP体育 发布时间:2025-11-21 23:33:20
多年前,我和督导老师做过一次交流,把最近我接的个案向老师逐一汇报,请老师分析点评。
我自认为处理得比较得当,来访者最终也表示满意,内心不免有些自得,满心期待督导老师的肯定。然而,老师的反馈却如同一盆冷水,他尖锐地指出了我一个自己未曾察觉的、严重的原则性错误.
督导老师:虽然你的整体思路、做法和结果都是好的,但是你在咨询过程中犯了一个你自己可能没注意到的、严重的、原则性的错误:没提供共情,说话太直接,不够委婉,比如直接对来访者说你的XX某某观点是错的。
一、咨询时间很有限,来访者的问题太多,所以我不能绕圈子,尽量有话直说;二、虽然我说话很直接、不委婉,但是我主观上没有一点针对贬低打压来访者的意思,完全是出于诚恳和善意,为了来访者好,所以我说话比较坦率直接,这种交流形式对双方都最有利,沟通成本最低。
督导老师:对于两个成熟、理性的人来说,交流问题尽量直接坦率,这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这一点我同意,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你在主观上完全是为了来访者好,出发点是好意的,是善意的,这一点我也绝对相信。
交流、讨论问题直接、坦率,包括直接正面提出批评,你自己可完全接受,但这仅仅只限于你自己,你不能假设、默认来访者和你一样,也具有这种优秀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在面临各种心理问题,有巨大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
换句话也就是说,你这是一种善意投射:把自己坦诚交流、直面批评的优秀品质和心理素质投射到了来访者的身上,默认为他们和你也一样。你将一种适用于你自己的“优秀品质”,当作了一种普适的“交流规则”,这是一种危险的“善意投射”,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因为你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如果别人对你提出很尖锐的批评,你也能坦然面对接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样的心理素质,包括来访者。也就是说,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来访者未必能接得住你的善意。
在某些时候,即使你是非常温和、善意的建议,也有一定的概率会激发对方的强烈心理防御,认为你是在否定,打压、贬低、歧视,或者以高临下式的训导,会使整个咨询效果适得其反,甚至不欢而散。
——虽然你采用这样的形式,这几个个案最终的效果比较好,是因为这几个来访者的心理素质比较高,你这只是侥幸而已,你不能假设默认以后的所有来访者都是这样。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非常特殊,虽然都是交谈和交流,不同于长辈和子女、朋友和朋友、同事和同事,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双方之间往往有深度的交往了解,对方的心理防御比较低。
而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陌生人的关系,来访者的默认心理防御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师要迅速和来访者建立比较和谐的关系,进一步探索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就一定要遵守一些不同于以上其它关系进行交流的规则。
因此,在你向来访者阐述你的观点,尤其是不同观点的时候,先提供共情,说话尽量委婉。不要像长辈和领导一样,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样有一定的概率会引发来访者的强烈心理防御。而是应该通过逐步引导,让来访者自己察觉问题,这样做才能够绕过心理防御。
对于来访者而言,前者是一种被训导的框架,来访者会觉得压力很大,而后者是一种共情、交流、陪伴、赋能的框架,来访者会觉得轻松愉悦,这才是最佳的交流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咨询效果。
综上所述,在你向来访者阐述你的观点,尤其是不同观点的时候,先提供共情,说话尽量委婉,不仅仅只是礼貌和涵养,是锦上添花,而是必要的,绝不能忽略省略。
作为心理咨询师,提供共情不等于虚伪、套路;委婉也不等于虚伪、说话绕、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直接(点出问题、错误或列出解决方案)也不一定等于高效,节约时间;你在咨询过程中秉持、付出善意,也不等于来访者一定能领会、接受,一定能接得住。
为了最大限度上保护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自己,心理咨询一定要遵守一些专业的准则和伦理。
督导老师对我的批评,对我的震动很大。那次督导的震动,至今回响在我心里。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咨询的效能,不仅在于我们“说了什么正确的话”,更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对方理解、接受并认可这份善意”。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共情与引导’作为工作的基石。这是促使我从一个新手心理咨询师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最重要的一次督导。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