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B贝博APP体育 发布时间:2024-12-10 07:11:47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
《全媒体探索》围绕部分获奖作品,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评审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共75件,广播仅占5件,占比只有6%,其中中央台又占了2件,地方台靠广播拿一等奖何其难,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作品《提奥的天鹅地图》却凭借一个“沿黄追鸟”的大众题材拿到了系列报道一等奖。
近年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主题推出的报道数不胜数,如何兼顾主题重大、立意新颖、故事动人、现场感强,在5000多公里的行程中挖掘出被海内外受众喜爱的动人故事?
从2020年开始,我凭借黄河选题拿到了四个中国新闻奖,分别是广播系列报道《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现场直播《盐碱地上 大豆金黄》、长消息《范登铅捐船》和此次的系列报道《提奥的天鹅地图》。
从沿黄九省媒体到中央媒体,每年紧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主题的报道数不胜数,为什么我们能从“老生常谈”中获取新鲜灵感?
脚下的泥土决定了作品的厚度。伴随着媒体转型,从一个人拿着采访机采访,到团队作战新媒体化呈现,我和团队的报道原则没有变:脚踩到这一个地区之前,没有发言权。
在路上,是记者的常态。从2017年开始,我年年都会沿着黄河做大量报道。长消息《范登铅捐船》的线索,是我们去了黄河滩区12次才摸到的,1000多字的新闻报道采写用了一个月,还不算上之前数年在这个选题上积累的采访经验。
在创作《提奥的天鹅地图》过程中,我们团队的行程超5000公里,从黄河入海口东营逆流而上,经天鹅之城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和榆林、塞外江南宁夏石嘴山,直达黄河源头的青海海东互助县、化隆县等。
除了在路上的颠簸,还要保证每到一处深入采访拍摄,没有铁打的身体和长满老茧的脚底板,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就踩不实新闻赖以生存的泥土,更何谈蹚出前进的道路、让沿途风景绽放光华?
第18届长江韬奋奖最年轻的获得者、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视频中心副主任闫征说:“记者这样一个职业,最是令我着迷。”听到这句话时,我在想,什么最令我着迷?那一定是黄河!一条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母亲河,一片上中下游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缤纷多彩的流域,一个从高原雪山到大海串联起祖国大好河山的地方。从滩区迁建到盐碱地育种,从生态保护到科学技术创新,沿黄变迁就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
黄河流域是众多候鸟的聚居地,而鸟儿又是生态变化的晴雨表。早在三年前,我们就盯上了“沿黄追鸟”这个选题,同时非常清醒地知道这是一个大众选题。三年间,我们围绕这个选题做了不下十次策划又全部推翻,越了解、越掌握有关信息和政策,越觉得不能轻易动手。小组成员以为我已经放弃了这个选题,其实我一直在默默寻找能够“点亮”它的那根火柴。
2023年年底,在一次艺术展的采访中,我们遇到了想去黄河口看鸟拍鸟的留学生提奥,三年的积累瞬间被激活: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一个法国小伙眼里的黄河故事,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小切口吗?如果我们跟提奥一起“追鸟”呢?大家一拍即合,双向奔赴。这时,团队每个人眼中的星星,都亮了。
策划有大有小,但没有策划万万成不了事。很多团队做作品之前会出一个策划,策划人员可能并非执行人员,导致后续执行人员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落实,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团队对策划定下了两大原则:一是“无策划,不行动”,二是“策划者必须参与行动”。
现场直播最考验策划能力。比如,《盐碱地上 大豆金黄》以演播室为总调度,同步穿插直播甘肃、山西、新疆、内蒙古等六省(区、市)七地连线。如果不提前与各地反复沟通敲定细节,非常有可能在连线中出现断线、信号差、卡顿等问题。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背后,是近两个月的周密策划。
《提奥的天鹅地图》是策划先行的典型案例。一周之内,我们与提奥一起查阅黄河沿线天鹅迁徙时间、路线等,并分别与沿黄五个省进行对接,确定了融媒报道的形式,准备了录音机、相机、不同焦段镜头、存储卡、电脑等近百件设备,拉到了赞助车辆。“预则立”,在行进过程中基本没脱离策划路线,即使在遇到采访拍摄不顺利、极端天气时,我们也通过备选方案进行了及时作出调整。能想象,如果没有多年来积累的大策划、大练兵经验,我们是没办法实现这样高效的作业的。
一位前辈这样评价广播版《提奥的天鹅地图》:“没毛病。”在别人看来,“没毛病”可能并非溢美之词,但我深知,这已经是至高评价。
新闻报道中,故事要讲得生动或许不难,但同时做到严谨、客观、到位却很难。刚毕业时,我也曾陷于啰里啰唆的华丽辞藻中不能自拔。随着不断的历练,看得越多写得越多,越发现作品的感染力源于凝练,“砍不动”才是最高境界。《提奥的天鹅地图》的稿子是“自杀式”创作,五篇稿子每一篇自己都要修改数十次,再提交领导审稿,直到大家都觉得一个字也不能“砍”了,才开始后期制作。
对广播作品而言,稿子是底色,“内容为王”、文字有力的内核不能变,而充满感染力和张力的播音、大量生动的现场音效和点到为止的音乐,则决定了故事是不是能够立体化呈现。但这几年,我有意识地改变自身笔力的一些特质,比如说增加电影感。很多人会觉得电影感与广播、纸媒无关,但越是伴随着媒体转型,我从事的视频类工作越多,就越可以感觉到广播、电视和文字报道的区别,就是把同样的新闻事实换作不同的表达形式,让新闻在这些形式之间可以切换、融合,让“文字能发声、广播可看见”。广播和文字一旦使用了电影化的表达方式,也会让受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有观影体验,更容易引发共鸣。在这一方面,我和团队还在不断探索。
我和我的每个小组成员都拥有多重身份,有时一人需要身兼记者、编导、出镜主持人、栏目策划、摄像等多个岗位,摄像一定要会干后期,后期一定要能扛机器拍摄……若不是能随时互相补位,《提奥的天鹅地图》也不会最终拿出如此优秀的成绩——半月的“特种兵式”黄河行积累了超20T的音视频素材,两周内制作完成了五集高标准广播系列报道、五集电视专题、30多条短视频和数十篇网络新闻报道,在国内多平台推出的同时,还通过X(原推特)、instagram等平台做了国际传播,提奥本人也在他的个人账号上积极宣推,全网点击量达到了3000多万。而这个团队从策划到拍摄制作,始终只有六个人。
懂的技术越多、体验的岗位越多,更能在团队协作中理解队友、了解需求,来提升工作效率。因此,身兼多职、样样精通在媒体人身上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身份和价值的体现,任何一个人都乐在其中。
在媒体融合的前几年,曾经有个问题困扰着我,也困扰着很多广播人:我能为广播做些什么?这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从单一的广播报道到今天的“广播+”无限可能,我们经历了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也明白了技术和形式会变,但顺势而为、守正创新、“内容为王”的根本不会变,那也是媒体乘风破浪的核心力量。
我想回答我自己当年的提问:就像今天这样,做一个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全媒体人,用更融合的方式坚持践行“四力”,即便是大众题材,也会在用心用力的全媒体人手中变为接地气、冒热气、有高度的独一无二的好作品。
(本文作者:李伟,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短视频部主任、《提奥的天鹅地图》主创)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