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B贝博APP体育 发布时间:2025-02-09 01:01:27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全国共确定133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其中山东省10个案例入选。此次我省入选的10个案例,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成果。我市有4所职校位列其中。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早在2014年就拉开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序幕。基于牵头成立的青岛珠宝职教集团和山东省药科专业联盟,学校创新实施“产教深层次地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校企一体化育人办学模式、“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人才教育培训模式、“3校2企”工学交替育人模式、“企业冠名班”订单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等,实现了“就业升学畅、招生培训旺、中间提质量”的良性循环,学校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2023年,学校引企入校共建开放性珠宝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校企共创“经雅”时尚珠宝品牌,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学校珠宝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特别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碰撞融合,用现代工艺和设计理念去实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表达。”学校教务处孙赟杰主任介绍。黄金烧蓝、花丝镶嵌、金银錾刻、首饰绳艺这些传统珠宝工艺在这里实现了传承与创新。
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洞察与预测,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敏锐地捕捉到珠宝行业中传统非遗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潜在价值,将行业内知名的国家、省市级珠宝工艺美术大师请进校园,在实践中心建立珠宝非遗大师工作室,引领珠宝专业优秀教师与企业骨干技师、优秀学生,联合成立产品设计研发团队,共同传承创新珠宝传统技艺,共同设计研发时尚珠宝首饰,培养高素质珠宝技能型人才。实践中心成立一年来,校企团队开发时尚黄金珠宝15个系列800余款,获批产品外观设计专利15项。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公司以家电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培训为核心,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学徒制班、现场工程师班等多形式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实境耦合、生态融合、共生共长”的创新育人模式。
实境耦合阶段强调“教学外置,实境耦合”,这种模式在合作初期的“订单班、冠名班、学徒制班”等形式中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运作和技术应用。生态融合阶段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共生共长的生态系统。共生共长阶段,校企合作范围从海尔学院扩展到商学院、艺术学院、信息学院等,构建起类型教育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和供给体系。海尔“赛马不相马”用人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模式、“人单合一”经营模式等企业文化也深深促进学校文化和管理建设。
“校企双元共同培养的智能制造专业毕业生中,20%以上发展为海尔集团的业务骨干,先后有35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学生孙卫东在海尔冰箱事业部实习期间,一年内五获SBU质量改进技术创新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院长孙会扬介绍道。
近30年来,校企双方从会计电算化、家电维修技术专业合作起步,到组建海尔中央空调全球服务学院,再到智能家居“三翼鸟”、卡奥斯工业互联网青岛职院实训基地,从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到商学院、艺术学院,全方位构建起类型教育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和供给体系。依托与海尔集团的合作,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获批国家重点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国家重点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核心专业。
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始终跟随产业办学,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和经验,融进产业链办学,联合海尔、芯恩、上汽、京东方等企业建立了6个跨区域开放型公共实践中心,实现了校企深层次地融合,建立了“学校实践中心企业”三地三师教学场景。形成了“校产园城”同频共振,“三地三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园区内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不一样企业用人需求。
“学校在园区管委支持下校企共建6个跨区域开放型公共实践中心。随着实践中心服务能级的逐步变化,形成了三跨实践中心。”中德应用技术学校校长侯方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学校联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自动化、集成电路技术四个专业,建设了跨专业海尔智家实践中心,通过专业交叉融合,为白色家电领军公司可以提供复合型技能人才,呈现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司对学校多个专业的实训场景。学校联合意大利泰纳瑞斯、法国企业德枫丹、德国辛北尔康普、本土企业九方泰禾共建了中德生态园跨企业金属加工实践中心,共同开展五轴加工、数控车铣、装配钳工等实训,呈现了一个学校基地对多个园区企业的实训场景。鉴于中资企业的海外工厂对中国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建立了工业机器人跨国别学生研修实践中心。2024年6月份,完成了越南10名学生为期60天的专业实习培训;2024年8月份,又完成了中德两国12名学生为期30天的专项技能实训,实现了“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呈现了学校实践中心同时面向国内外企业组织实训的场景。
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依托产教联合体平台,打通了学历岗位交互提升的通道,有力搭建了“技术工人”走向“高技能人才”乃至“卓越工程师”的成长立交桥,优化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学校与智能制造业“龙头”海尔集团率先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中开展试点,囊括海尔胶州空调、海尔中央空调胶州基地、卡奥斯智能互联工厂和海尔日日新客服等实体经济板块。
打破原有中职、高职分段培养模式,在培育“海尔学院”基础上,学校主动沟通泰山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中、高、企三方合作实行“3+1+2”长学制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学生先在产业学院以学徒学生双重身份完成3年“校中厂”学习,然后到公司进行1年“厂中校”高水平技术技能锤炼,再由企业承担学费进入合作高校进行2年高职学习。学生毕业后回企业就业并成长为助理工程师,实现学历梯进与岗位进阶“双提升”。
突出“一技之长+综合素养”职教特色,1700余名学生在职教高考中达本科录取线余名学生获各级技能大赛金牌。
产品推荐